最新動態
- 廣東廣興萬和紙塑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蘇州天加包裝技術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廣西僑旺紙模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佛山市暉佰包裝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廣東煒鴻塑料科技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韶能集團廣東綠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青島建華食品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佛山松川珠冠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佛山速科精工機械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查維斯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佛山市南海利達印刷包裝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泉州梅洋塑膠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杭州永創智能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亮相F+Pack Asia Show
- 展能塑膠(東莞)有限公司
- 東莞中央化學有限公司
- 浙江佑天元包裝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亮相ERP
- 成都市羅迪波爾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亮相ERP
- 一種零售新方式帶來生活新便利 中國社會消費模式不斷改善
- 自動售貨機和無人便利店,誰將成為新零售的寵兒?
- 馬云224億拿下高鑫零售,誰又會成為下一個香餑餑呢。
- 走進零售新時代:深度解讀新零售
- 未來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樣的,趨勢提前看。
- 新風口: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業態、智能零售終大盤點
- 無人零售中的傳感器技術
馬云224億拿下高鑫零售,阿里下一個新歡會是誰?
導語:今年“雙11”購物節成交額1682億人民幣,剁手黨們拼命的買買買。馬云先生在雙十一期間好像買的不過癮,11月20日,花了191億人民幣入股高鑫零售,論“剁手”能力,小編只服馬云!同時問題也來了,一個做電商的,為什么頻頻出手零售,難道一場新的零售戰開始了?
馬云又“敗家”,開啟買買買模式
11月20日早間消息,阿里巴巴集團、歐尚零售、潤泰集團宣布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入股約224億港幣(約191億人民幣),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說起高鑫零售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過高鑫旗下的歐尚和大潤發兩大品牌應該都有所耳聞,說白了,都是大型的零售超市。
超市辣么多,為什么阿里巴巴偏偏看上高鑫零售呢?高鑫零售是中國規模最大及發展最快的大賣場運營商,以歐尚、大潤發兩大品牌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運營446家大賣場。2016年營收超1000億元,市場份額多年保持國內零售行業第一。
所以說,阿里巴巴和高鑫零售是“門當戶對”的,電商老大和零售巨頭的牽手,注定會成為“一段佳話”。
對此,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高鑫零售是國內最大的商超賣場運營者,也是中西方零售業集大成者。此次戰略合作的達成,意味著零售業將實現以條形碼掃描為代表的IT時代向以大數據和線上線下融合為代表的DT時代躍遷,這在全球商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span>
此舉意味著以大潤發、歐尚為代表的中國最大商超賣場集團將從商業模式和資本結構上雙通道加入由阿里巴巴推動的新零售革命,這場涉及數百億資金的商業合作案例亦將注定成為中國商業流通領域的歷史性握手。
馬云還“敗家”了哪些商店?
阿里有兩個典型傳統零售改造范本:
一、是以銀泰為代表的百貨業態、百貨商業、Shopping Mall業態的重構。
二、是對入股的寧波三江購物和福建新華都為代表的本地生鮮超市改造,同百貨業態一樣,以食品生鮮消費也是一個巨大的線上線下消費場景。
當然,阿里在家居、汽車、美妝等各行業都在布局傳統零售改造,但銀泰的體量更大,改造投入最多,在行業內更引人注目。
1、銀泰
從2014年3月,阿里以53.7億港元(約合42.96億元人民幣)二股東的身份入股銀泰商業,到2017年銀泰商業私有化,阿里巴巴已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增至約74%。
作為阿里新零售第一塊百貨業態試驗場,阿里巴巴深入改造銀泰百貨的大方向是,回歸零售業本質,改變傳統百貨的商業地產模式。
2、蘇寧
2015年8月,阿里巴巴入股蘇寧 283億,成為蘇寧第二大股東,蘇寧以140億元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新發行股份。
雙方以相互入股的方式開展戰略合作,打通線上線下全面提升效率,為中國及全球消費者提供更加完善商業服務。
小編認為,阿里投資蘇寧其意圖可能是為了大家電(通訊3C)業務,對抗京東的蠶食,提升天貓家電的競爭力。
3、三江
2016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澤泰擬通過協議受讓、認購定向增發股票及可交換債等方式,用21.5億元人民幣收購三江購物32%股份,成為了三江購物的第二大股東。
三江購物是浙江省最大連鎖超市之一,目前有門店147家,分布在浙江省的寧波、舟山、杭州、金華、臺州、麗水、湖州、嘉興、紹興等三十多個城市和地區,年銷售規模達50多億元。
這次收購事件,雖不是阿里第一次收購線下實體產業,但卻是第一次對線下商超進行收購,看重的就是大型連鎖超市的生鮮業務。
4、百聯
2017年2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和百聯集團在上海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兩大商業企業將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等六大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上海零售業龍頭百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多元化全業態零售集團。
通過剛才給大家列舉的案例不難發現,阿里的布局是全方位的
銀泰——服飾
蘇寧——電器三江——生鮮
百聯——線下零售
阿里走的每一步都是朝向一個新的方位——新零售
“新零售元年”劍指何方?
2017年,毫無意外的“新零售”成為了中國商業史中不可抹去的關鍵詞?!靶铝闶邸边@一詞并非突兀的出現,2016年杭州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高調的宣稱“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span>
無論是電商公司,還是傳統線下零售業,人人皆求窺得新零售的秘密。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各大公司也都在積極探索著新零售。因此,2017年被定義成為了新零售元年。
電商的發展速度不用小編多說大家都應該知道吧~亞馬遜、eBay阿里巴巴、京東等等電商平臺家喻戶曉,并且隨著電商的發展極大程度的沖擊了線下商場的業績。
拿出幾個關鍵的數字來對比一下,大家就知道差距了。
沃爾瑪總營收1232億
梅西百貨銷售額55.52億美元
科爾士百貨銷售額41.44億美元
雖然說總營收≠銷售額,沃爾瑪的總營收還包括一些其他的業務的收入,不完全是主營業務收入,但是沃爾瑪的主業占大部分收入,而且對于賣貨的平臺來說,總營收≈銷售額。
那么,沃爾瑪單季營收比12個梅西百貨+14個科爾士百貨單季營收還要多。
早在2002年,沃爾瑪就成為《財富》500強排名的第一名,沃爾瑪以4858.73億美元的營業收入連續第五年蟬聯榜首位,超過沃倫·巴菲特的投資集團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與蘋果公司。
雖然沃爾瑪以4858.73億美元的年銷售額在線下零售業引領群雄,但線上商品銷售額卻落后于亞馬遜和其他電子商務公司,所以沃爾瑪必須要“變革”。
2016年8月,沃爾瑪以33億美元收購在線購物平臺Jet.com,成為了沃爾瑪向線上發展的開端。在隨后一年的時間的里,沃爾瑪先后出手收購美男裝電商網站Bonobos、女裝電商Modcloth、戶外用品電商Moosejaw和鞋履在線零售商ShoeBuy及Shoes.com。從收購在線零售商Jet.com與ShoeBuy,到收購戶外電商Moosejaw,以及“滿35免費兩日送貨”,沃爾瑪的這一系列動作都在強勢表明了要進軍線上的決心。
事實上,亞馬遜近幾年一直在探索不同的線下零售方式:2014年在紐約曼哈頓帝國大廈對面開了第一家實體零售店;2015年在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實體書店;2016年推出無需排隊結賬的智能無人實體零售店“亞馬遜Go”,顧客只需要用手機APP就可完成購物。今年6月,亞馬遜還以137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天然食品零售商——全食超市,成功獲得全食在美國456家門店渠道,對競爭對手沃爾瑪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數據顯示,全食收購事項披露當日,盤中沃爾瑪股價跌幅一度高達7%。亞馬遜和全食超市股價則急劇拉升,前者收漲約3%,后者收漲29%!之所以會有如此明顯的波動對比,皆因亞馬遜此舉動搖了沃爾瑪的根本,畢竟后者過半的營收都來自食品雜貨區。
更可怕的是亞馬遜收購全食超市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折,折扣力度甚至最高達到6折!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加上亞馬遜之前推出的“亞馬遜現金”服務,很大程度的降低了消費者從線下購物轉向線上的門檻,反擊沃爾瑪!
大洋彼岸的美國,沃爾瑪與亞馬遜,在線上線下融合的大背景下,已“不動聲色”地交戰,隨著無人超市、無人店、無人配送等技術的發展,新零售逐漸被大家所接受,電商零售的戰火已經從線上燒到了線下。
馬云在網商大會上說,阿里做盒馬、做淘咖啡(無人便利店),不是要把它們開遍全國各地去沖擊線下實體,而是要將這套模式輸出給第三方,帶動零售業轉型。
通過聯合促銷的形式,京東聯手沃爾瑪推出了線上線下聯動的“88購物節”,主要實現線上線下用戶流量的相互轉化。消費者在沃爾瑪全國400多家線下門店購物,通過掃描二維碼,能領到各種京東的滿減優惠券。京東還宣布年內將開出300家以3C產品為主的零售店,這些店分為京東之家和京東專賣店。
在外界看來,沃爾瑪和亞馬遜你來我往,京東阿里打得不亦樂乎!但對抗只是過程,雙方其實殊途同歸,最終目的都是走向“線上+線下”的零售融合。因為單一的零售方式已經不再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元的消費需求,只有結合線上線下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新零售”風口:線上+線下
提到新零售,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技術升級,如何提高傳統零售本身的效率?
過去的幾年大家都講做互聯網企業要有互聯網思維,其實說到底新零售就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做零售。電子商務出現的初衷是減少商品流通的渠道成本和交易成本,一直以來它也的確做到了它的承諾,可是當有一天隨著技術進步,理念更新一個新的概念能夠比它做的更好時,這個叫做新零售的東西可能就會順理成章的取代它。
回顧零售行業的變革,零售業歷史上經歷過三次革命,從百貨商場的出現,到連鎖超市的出現,再到超級市場,而如今我們面對的是第四次零售革命。歸根結底這些革命都是在改變兩個方面,第一是給用戶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第二讓用戶用最低的價格買到商品。比如說蘇寧、國美對于傳統百貨店的顛覆,它們的體驗店用戶體驗更好,而且可以一站式購買所有家電,價格又很便宜。所以未來的零售不只是賣東西,它要整合價值鏈中的各個環節,包括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物流、零售到后端的金融體系等各個方面。
從整個零售行業的比例來看,電商占整個零售行業比例的20%左右,預估最終會達到一個30%的上限。目前電商巨頭阿里、京東的整體增速在下降,2012年的增速是50%,現在已經下降到20%,所以電商巨頭們也開始找從線下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一方面線上巨頭發現自己空間被擠壓,開始往線下進軍;另一方面硬件與軟件的技術提升使得消費者體驗、供應鏈端、生產端全方面的改善,兩方面契機促成了這次新零售的成長。因為目前線下零售業還是一片藍海,所以線上巨頭以目前的體量進入線下會有相當大影響力。
新零售出現的背景是大數據產業成熟,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速,線上平臺流量峰值即將到達天花板。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東西經過某種方式的排列組合成為了新零售這個“怪獸”。未來沒有純電商,未來也沒有純百貨,一個“新物種”就這樣誕生了!
目前,新零售的全球商業力量已經完成集結:它以線上線下打通為基礎,以數據智能重構傳統商業要素為核心,以打造全新零售場景為突破口,以貫通海內海外為半徑。
當新零售乘著時代的風口踏浪而來的時候,很多傳統零售業主開始狂歡——你看線下店的機會又來了,可是真的會是這樣嗎?曾經那些被遺棄的線下門店,誰又會成為下一個香餑餑呢?